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部门概况  党建工作  教务动态  通知公告  信息导航  规章制度  下载中心  人才培养  实验室安全 
站内搜索:
 
   
 
 
  校级安全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安全 > 校级安全制度 > 正文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
2024年12月30日 11:38      浏览:


为进一步落实学有关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使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为了加强对实验室各类突发事故和事件做出及时的响应和处理,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伴随的灾害损失和伤害,将发生事故造成的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不断提高处置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特制订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按照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成立实验室安全应急工作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负责本预案的启动和实施,进行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党委书记、学院院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副院长、分管安全工作副院长

成员: 教务处负责人、安全保卫处负责人、各二级学院负责人。

(二)职责分工

根据国家、行业及主管部门的法规和规定,实验室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单位主管应为事故处置的第一责任人,部门负责人和实验人员都是事故处置责任人。

安全事故应急小组成员及本单位其他人员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根据本预案进行适当处置。任何人员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延误事故处置,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者,均按失职处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纪律者,按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纪律论处。

本单位全体人员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熟知本预案内容并能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三)本预案启动条件

实验室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即刻启动。


二、火灾控制与人员疏散应急预案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提高全体员工应对突发火情、火灾的意识和能力,保证一旦发生火灾,事发现场及周边人员能及时报警并进行力所能及的扑救,有关人员能及时到位,有效地组织对火灾的扑救、人员的疏散、被困人员的营救等,根据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此消防应急预案。

(一)灾情报告、报警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发生火灾的单位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扑救火灾。邻近单位应当给予支援。

发生的火灾较小且可以控制时,现场人员须先控制火灾,同时通过电话向单位主管领导(手机)及安全事故应急小组报告。当火情不能有效控制时,应通过电话向学保卫处或119向公安消防部门报警,同时通知相邻实验室人员尽快安全撤离。

本单位人员接到火灾报告后,要迅速到达火灾现场并组织火灾的扑救和人员疏散。

向公安消防部门和物业管理处报警时,要准确地说明起火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第几教学楼、起火房间的所在部位、燃烧物的类别等。报119火警后,报警人员在道路口接应消防车进入现场,公安消防人员到场后,报警人员或着火房间人员及时向公安消防指挥员介绍已了解的火场情况,如火情火势、燃烧物品的类别、有无危险物品、有无人员被困等。

(二)应急疏散程序

本单位员工应根据起火的部位和疏散的路线,在疏散通道楼梯口布置好疏散引导员,引导人员疏散。所有人员都应协助指挥和疏导。

通知楼内人员疏散时应明确表达以下内容:

1、通报火场信息,稳定待疏散人员的情绪,避免发生慌乱;

2、分楼层按顺序疏散

疏散顺序:(1)着火层;

2)着火层以上楼层;

3)着火层以下楼层。

3指引疏散方向、路线。

疏散通道:可从消防专用通道和步梯进行疏散。

疏散方向:楼内人员平时都应知晓自己所在位置及遭遇火灾时的疏散路线,了解楼层的消防应急预案,对突发火灾做好准备。

疏散须知:

1)听从疏散引导人员的指挥;

2)行动迅速而不慌乱;

3)通过烟雾区域时须用湿毛巾或湿衣服等捂住口鼻低姿行进;

4)已疏散人员在楼外指定地点集合,未接到通知不得自动返回火灾现场。

(三)火灾扑救程序

1、发生火情时

在场人员应在保护自己人身安全并能安全撤离的情况下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扑救。例如:发生有机溶剂小面积着火,可用石棉布、湿抹布覆盖火焰直至扑灭,也可使用灭火器。使用灭火器时应注意周围的环境,由于灭火器喷发出来的灭火剂具有一定的压力,使用时应避免打翻其他化学试剂,防止火势变大。

2、发生火灾时

现场人员在扑救时不要轻易打开门窗,应切断本实验室的电源、气源,移走钢瓶等压力容器。

本单位员工接到火灾警报后应立即到达火灾现场,了解火灾的性质、房间内化学危险品的种类、存量,有无人员被围困等。要有效地组织人员使用灭火器或消防水枪进行灭火。

当火情不能有效控制时,应通过电话 119 向公安消防部门报警,同时通知相邻实验室人员。

3、配合公安消防队灭火

消防队到场后,本单位员工应在公安消防员的指挥下,紧密配合共同灭火。扑灭火灾后,本单位员工应组织人员检查火场是否有新的火险隐患,并配合消防部门查清起火原因,处理好善后工作。

(四)烧伤急救处理

1、基本原则:烧伤发生时,最好的救治方法是用冷水冲洗,或伤员自己浸入附近水池浸泡,防止烧伤面积进一步扩大。

2、衣服着火时应立即脱去用水浇灭或就地躺下,滚压灭火。冬天身穿棉衣时,有时明火熄灭,暗火仍燃,衣服如有冒烟现象应立即脱下或剪去以免继续烧伤。身上起火不可惊慌奔跑,以免风助火旺,也不要站立呼叫,以免造成呼吸道烧伤。

3、烧伤经过初步处理后,要及时将伤员就近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三、触电事故应急预案

应急措施要点:抢救触电者,避免在抢救时发生其他事故。发现触电事故的任何人员都应当在第一时间抢救触电者,必要时在场人员要打120求援,同时向单位领导报告。

(一)触电解脱方法

1、切断电源。

2、若一时无法切断电源,可用干燥的木棒、木板、绝缘绳等绝缘材料解脱触电者。

3、用绝缘工具切断带电导线。

4、抓住触电者干燥而不贴身的衣服,将其拖开,切记要避免碰到金属物体和触电者身体裸露部位。

5、尽量避免触电者解脱后摔倒受伤。

注意:以上办法仅适用于220V电压触电的抢救采用相应的紧急措施,以免发生新的事故。

(二)现场急救方法

1、触电者神志清醒,让其就地休息。

2、触电者呼吸、心跳尚存、神志不清,应仰卧,周围保持空气流通,注意保暖。

3、触电者呼吸停止,则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触电者心脏停止跳动,用体外人工心脏挤压维持血液循环;若呼吸、心脏全停,则两种方法同时进行。

注意:现场抢救不能轻易中止抢救,要坚持到医务人员到场后接替抢救。

4、触电事故发生后,单位应立即在现场设置警戒线,维护抢救现场的正常秩序,警戒人员应当引导医务人员快速进入事故现场。

5、事故现场警戒线必须待医务人员将触电者带离现场赴医院救治,事故调查和排险抢修工作完毕,现场已无事故隐患时,方可解除。


四、突发停电、停水事故应急预案

(一)应急措施要点

1、停电停水后,本单位员工应及时通知各实验室人员检查开关和水龙头是否关闭;

2、所有仪器插头全部从插座中拨出;

3、必要时关闭实验室内电闸,或者关闭楼层总电闸;

4、必要时可关闭实验楼总供水阀;

5、实验室发生水灾时,应第一时间关闭水阀,并组织人员进行积水清除,防止祸及其它实验室,造成更大损失。



五、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工作,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预案》,结合本单位情况,特制定本应急救援预案。

(一)危险目标和危险种类的确定

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对本单位目前使用的化学品、实验耗材、仪器和防护设备进行了辨识并综合分析其危害程度,确定了下列危险目标和危险种类。

(二)灾情报告、报警程序

1、预防为主,将各种实验室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实验室的安全操作知识和专业应急处理技能,相关实验室管理者应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监督,搞好相关安全管理。

2、事故发生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现场人员应尽快控制事故源,防止事故进一步蔓延。

3、尽早向医疗急救机构求援。有人员受伤害或有中毒状态时,及时送医院治疗或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

4、及时报告。事态较轻的,在做好现场应急处理的同时,及时报告部门领导。事故严重的,立即报告校保卫处。

5、及时疏散和撤离。预计事态较严重,可能失控时,应立即组织楼内人员疏散和撤离。先撤离,再报告。

6、做好事故后续处置工作,及时向上级主管和属地进行报告,做好人员安置工作,正确引导舆情。

(三)实验室化学品泄漏处置程序

1、易燃、有毒气体泄漏:现场人员首先从室外总闸切断电源(避免断电时电弧引起火灾),佩戴个人防护用具,然后迅速开门窗通风,并按照危险程度通知临近实验室或整座建筑人员撤离至上风区。在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之后对泄漏源进行控制处理:用毛巾或抹布擦拭洒出的液体,并将液体拧到大的容器中,然后再倒入带塞的玻璃瓶中。

2、易燃、腐蚀、有毒液体泄漏:现场人员首先从室外总闸切断电源(避免断电时电弧引起火灾),佩戴个人防护用具,避免中毒和受到灼伤,然后使用相应物资擦拭和吸收。大量泄漏时在实验室门口设置堵截围堰后撤离,等待应急救援人员处置。

3、化学废液及废旧试剂:本单位化学废液种类主要为各种有机溶剂。药品试剂管理员应严格控制化学试剂签发数量,督促实验人员进行有机溶剂回收利用。确实无法回收利用的,按类别收集于专用容器中,加盖并张贴标签注明废液名称、数量、实验室编号、操作人姓名。废液及废旧试剂由单位责任部门定期统一处置。当化学废液及废旧试剂外泄时,知情者应立即通知本单位安全应急小组组长或实验室负责人,立即采取措施追回外泄废液,并追究外泄人员及其责任人失职责任。外泄废液造成他人生命财产损害及环境破坏者,由相关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置。知情不报者按失职论处。

4、化学品包装物:剧毒化学品包装物,必须交单位责任部门统一处置。普通化学试剂瓶子,集中装于纸箱中,定期交给单位责任部门处理。

(四)实验室化学品火灾处置程序

实验中一旦发生了火灾切不可惊慌失措,应保持镇静。首先应立即切断室内一切火源和电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进行抢救和灭火。常用方法如下:

1、可燃液体着火:立即拿开着火区域内的一切可燃物质,关闭通风设施,防止扩大燃烧。若着火面积较小,可用抹布、湿布、铁片或沙土覆盖,隔绝空气使之熄灭。覆盖时动作要轻,避免碰坏或打翻盛装可燃溶剂的玻璃器皿,导致更多的溶剂流出而扩大着火面。

2、酒精及其他可溶于水的液体着火:可用水灭火。

3、汽油、乙醚、甲苯等有机溶剂着火:应用石棉布或砂土扑灭。绝对不能用水,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

4、金属钠着火:用砂土覆盖灭火。

5、导线和电器外壳着火:不能用水及二氧化碳灭火器,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覆盖法灭火。

6、衣服烧着时切忌奔走,可用衣服、大衣等包裹身体或躺在地上滚动灭火。

易燃、液化气体类火灾,首先切断电源,开门窗通风,起火初期首先控制气体泄漏,然后使用灭火毯遮盖扑灭,如无法控制气体泄漏,当容器内容物储存量低于爆炸极限时,使用干粉灭火器扑救,火焰消失后使用灭火器对周边环境降温至室温以免气体重新燃烧或爆炸,否则必须保持稳定燃烧,避免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后发生爆炸。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的灭火比较复杂,在选用时必须慎重考虑安全问题,使用者务必熟知该类物品的安全操作知识和理化性质,以备险情发生时采适当措施。 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方法:

1、迅速查明着火或反应的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以及其它燃烧物的品名、数量、主要危险特性、燃烧范围、火势蔓延途径、能否用水或泡沫扑救。

2、能用水或泡沫扑救时,应尽一切可能切断火势蔓延,使着火区孤立,限制燃烧范围,同时应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

3、不能用水、泡沫、二氧化碳扑救时,应用干粉用干燥的砂土覆盖。覆盖过程应先从着火区域四周尤其是下风等火势主要蔓延方向覆盖起,形成孤立火势的隔离带,然后逐步向着火点进逼。

5、实验室化学品爆炸处置程序

混合性爆炸发生后,现场和周边实验室人员应开门窗通风,切断电源,熄灭所有点火源,避免发生二次爆炸,尽快通知单位消防及单位安全应急小组进行扑救,必要时电话119报警。

6、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火灾控制与人员疏散应急预案中的疏散、撤离程序执行。

7、受伤人员现场救护、医院救治

对受到化学伤害的人员进行急救时,按下列方法紧急处理:

1)置神志不清的伤员于侧位,防止气道梗阻,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停止者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2)皮肤污染时,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头面部灼伤时,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3)眼睛污染时,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4)发生冻伤时,应迅速复温。复温的方法是采用4042恒温热水浸泡,使其在1530分钟内温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对冻伤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的皮肤擦破,以防感染。

5)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疱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6)误服毒物中毒者,须立即引吐、洗胃及导泻,患者清醒而又合作,宜饮大量清水引吐,亦可用药物引吐。对引吐效果不好或昏迷者,应立即送医院用胃管洗胃。孕妇应慎用催吐救援。

7)重金属盐中毒者,喝一杯含有几克MgSO4的水溶液,立即就医。不要服催吐药,以免引起危险或使病情复杂化。砷和汞化物中毒者,必须紧急就医。

8)吸入刺激性气体中毒者,应立即将患者转移离开中毒现场,给予2%~5%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吸氧。气管痉挛者应酌情使用解痉挛药物雾化吸入。应急人员一般应配置过滤式防毒面罩、防毒服装、防毒手套、防毒靴等。

9)经现场处理后,迅速就近护送至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救治。陪同护送人员应了解化学品事故基本侵害过程,尤其是造成人身伤害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供相关信息给医院救治工作作为参考。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20241228




 

 

四川教育网 | 四川省教育厅 | 教育部 |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  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德通桥路392号
邮编:611130
ICP备案号:蜀ICP备11019888号